本系logo

學生感想

 

 

陳柏豪

 

   此次國際性的田野訓練課程已達到其目標了!課程的安排恰到好處,由淺入深、理論與實作並進給予學生全面且深入的科學訓練,更重要的是參加的學員來自八個國家,一個月同窗生活所建立的友誼是將來國際合作的開端。

    我想熱帶雨林是所有生態學家的聖地,原因除了其生物多樣性是所有生態系中最豐富的,其對地球生態系維持的貢獻也是原因之一,能到聖地朝聖的機會可貴,而能在雨林中接受一個月有系統且全面的課程訓練,這機會更是千載難逢。

       課程由植物辨認介紹開始,從最基本的植物型態入門,老師帶著我們進入雨林中的樣區,走著講解著熱帶雨林中的樹種,如數家珍的與學生分享數十年來野外的經驗以及其研究成果,炎熱潮溼的雨林中,除了要揮汗如雨的抄筆記和動手進行實驗外,還需要提防水蛭和毒毛蟲的侵犯,辛苦但收穫良多。兩棲爬蟲的課程是我最喜歡的,台灣時也常常單獨上山找青蛙、蜥蜴跟蛇,所以分外感到熟悉,泰國的兩棲爬蟲種類跟台灣的很相似,不過種類多了許多,顏色以及型態上也令人驚艷,尤其是壁虎。

  前半段的課程算是簡介性的,增加了許多對熱帶雨林的動植物的認識外,也對不同研究對象的調查方法有了深刻的了解。後半的課程請熱帶雨林生態的研究者為學生進行其研究的介紹,並且設計小實驗讓大家實際參與研究工作並分析資料,我覺得這部份收穫最豐富,除了能聽到實際研究者的經驗與智慧外,也觸發了許多對台灣生態研究的點子跟想法,很多的研究方向與方法都能讓在台灣進行,增加對台灣生態的認識。

    

    課程的部份就只要坐著聽講、用心抄筆記和出野外聽老師吩咐就夠了,但此訓練課程並不是要訓練好學生,而是要訓練傑出的研究者,學生必須進行兩個研究,獨立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假說、設計實驗、資料收集與分析、結果呈現和撰寫報告,我參加的兩組分別做的題目為石蠶蛾巢大小的影響因子和蟻獅的食物選擇,這是一個月中最令人痛苦與難忘的部份,短短幾天內要完成所有的部份,時間彷彿永遠都不夠用,但過程中與同伴討論、爭吵和合作都是難得的經驗,這些經驗都是全新的。

    戶外教學的部分是最輕鬆有趣的,見識到泰國各種不同的森林,從海邊到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有河口紅樹林、低海拔熱帶雨林、季風雨林等等,也參觀了許多與自然有關的產業,如橡膠園、木頭玩具工廠、水耕農場、河口養殖區等等,戶外教學讓我不只認識了泰國的自然生態,也對泰國人對自然資源利用的方式有初步的認識。

    最後,這一個月對我意義重大,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除了增加對熱帶雨林的了解,收穫中最珍貴的我想是一起生活的夥伴,大家均來自不同的國家,用簡單的英文試著了解彼此的想法,不管是學術或是生活上的觀念都激盪出火花,回到台灣後,所學的雨林知識埋在腦中,等待著未來運用的機會,但同學們已經相約明年一起參加熱帶雨林研討會,彼此也一直有書信往返,分享著學術或生活上的新想法、發現跟資訊,這絕對是從任何地方都得不到的收穫。

 

 

    


 

黃紹彰

 

首先非常地有榮幸參與這種國際課程,總共有來自於世界各地十個國家的人共同參與,特別的是舉辦地方是在國外,因此我們可以學習到其他國家的文化、風情,特別是在泰國有許多人是信仰佛教,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與台灣不同地尊重信仰方式。我認為有這種科學上的學習與交流時,除了我們這些當事人置身其中,收獲得最多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如何把所學習到的新東西應用出來,與把所得到的新知識傳承出去,使得收獲可達到最大效益。另一方面而言,我們除了從其他人身上學習新東西,也可以把我們過去學習的知識教導給其他人。像在課程過程中,當我提出我過去所做的實驗時,就有一個老師馬上跟我指出可能實驗結果的那個部分有問題,這個問題或許在未來準備發表期刊時可能也會被提及到,而我們卻因為有這個機會先發現到問題,避免未來要再解決此問題。所以這就是要多多和其他人交流,多增加自己的深度。

在此課程可以受益許多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課程的安排是小班制的,所有的學員人數共21個人,這是與台灣的教學方式是有著許多的不同的,而且隨時都具有三至四名專業的老師與我們相伴,因此並不用每次上課時都圍繞著一個老師,在那兒大家擠的,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充分的學習機會。在此課程中的許多指導老師都是除了自己的專業領域,對於相關的領域的涉獵亦相當廣泛,也因為如此我們可以向許多不同的老師請教,所以我認為這是我未來在學習的過程中該當作模範的。

課程的安排模式基本上是以先上課,之後就直接進到實驗樣區中進行實地教學。首先課程是以植物為主,先介紹當地以及熱帶雨林中的植物多樣性,除了基礎的認識外,我們還學習如何在一個大森林中建立一個有效的樣區,以及如何收集森林中的植物標本與種子、果子的樣本,及達到記錄整個森林中發生的事件與過程。研究科學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詳細記錄研究的目標所發生的事,而在數十數百公頃的大樣方中可以做到每五年仔細記錄所有樹的大小、發育過程、種子及果實的所有事件,這真的是讓我非常欽配的大事件啊!後來的課程就導向動物為主,由於我本身對動物的課程是較有興趣,過去的學習也是以與動物相關的課程為主,因此上起課來可說是駕輕就熟,而且還學到許多新的觀念與實驗操作方法,也獲得許多國外學校的資訊,而且因為是面對面的學習,因此只要有任何問題就可以立即提出,這些都是我們從書上、期刊上來獲得知識所無法得到的,因為通常遇到不懂的事情時,大部分都是自己猜想作者的意思罷了。另一個好處就是許多的老師都會在此停留數天,因此我們可以有時間去思考他所教授的事,有仔細的思考後,還可以去老師們請教。

在每個課程中間,我們都有穿插著戶外教學,有到過植物園、紅樹林、橡膠園、玩具工廠、泰國北部的國家公園、清邁等。參觀這些地方都是因為這與我們所學習的東西相關,認識泰國當地是如何對自然生態進行保育,他們的國家公園如何建立及保護,還有當地人如何經營他們的土地,以種植橡膠樹為生,及觀摹他們如何收成橡膠、做成橡膠的半成品,還有玩具工廠如何完全地利用被淘汰的橡膠樹製成木頭玩具,達到雙贏的目的。清邁位於泰國北部,在當地我們參觀了最高的國家公園,還有大象保護區。過去大象是被利用來進行工作的,幫助當地人搬運木材或是進行粗重的工作,但現在因為科技的日益精進,因此許多的工程工具都被拿來利用,導致大象的地位日漸被取代,雖然大象對當地而言是受尊重的動物,但現實問題還是無法獲得解決,因為大象的體積大,食量亦驚人,因此如果沒有被好好的管理,牠們是會造成一些危害的,如對農作物造成破壞,因此這個大象保護區就是要提供一個場所保護大象,因此大象就會被訓練來取悅觀光客,以此方式來獲得金錢,提供此保護區經濟的幫忙。說起來也是蠻悲傷的,一個野生動物因為人類搶了牠的棲息所,因此就沒地方可住,所以就必須被關起來。

除了獲得新知識外,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在那邊認識新的人,學習到不同國家的文化,使得我們不再只是侷限在台灣這個小小的世界,這個世界上還是有許多人與我們有著有相同的興趣,共同的嗜好,即使我們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長的,但是那種感覺就很棒,就猶如他鄉遇故知般。另一個很有幫助的地方就是可以聽見不同人對於生態、保育上面的不同看法,因為不同的人,有來自於熱帶,也有來自於溫帶國家的人,因此我們每個人看事情的角度皆會有不同,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可獲得對事有各種不同層面的看法,尤其是關於自己的實驗,亦可獲得許多不同地寶貴的意見。

即使現在大家各自都回去了自己的工作岡位,但是我們還是很常以e-mail連絡彼此,說著各自的實驗進行的如何,有什麼趣事發生,因此,真的在這個課程中,我真的收獲許多,不論是生物學上的新知識,亦或是對不同國家的文化有多一點地認識,以及認識了許多新的朋友。

到了這種國際場合,才會覺得還有許多的東西等著我們去學習,尤其是語文能力,我們台灣的教育,尤其是大學的英文能力真的是差其他人太多了,這應該是我們以後該改進,因為我們還有著許多的進步空間,或許學校日後在設計課程上也可儘量以英文為主,畢竟有壓力,那麼學生才會努力。


 

徐睿伶

 

    「熱帶雨林」這個名詞對我來說,就像是聖地一般。教科書給熱帶雨林冠上全世界物種多樣性最高、生產力最高的地區這個名號;科普書籍、Discovery channel、及名人傳記將熱帶雨林塗某上橙紅靛綠的鮮艷色彩;就算科學論文中生硬的文字,仍可讓我看見熱帶雨林的脈搏顫動。這次在東海大學熱帶生態研究中心與學校的促成下,讓本系學生有機會參加由STRI(Smit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在東南亞洲地區所舉辦的國際田野技術訓練課程,而我有幸能夠如願參加,更讓我在行前戰戰兢兢,雖然在大學時已修習過熱帶生態學與田野技術的課程,但我仍在剩餘的短暫時間內上網查資料並閱讀書籍,希望能對當地生態與熱帶雨林有粗略了解,才能於短短一個月的訓練課程儘早進入狀況並充分吸收知識。

    CTFS-AA將這個課程安排的十分完整且內容豐富,由植物、動物相,到一個生態系中動植物與環境的交互關係都有涉獵;在科學訓練上,這個課程訓練我們由觀察到提問,擬定假說並設計實驗驗證假說,到最後的結果分析與報告呈現,培養我們科學研究人員所會面臨到的科學素養。在一到達當地後課程便緊鑼密鼓的展開,對我來說,用著不熟悉的語言來學習不熟悉的科學領域是一項挑戰,但是處處藏著驚奇的雨林生態,還有這種多問多學與探索式的學習卻非常對我的胃。常常在上完精采的室內課程後,大家就揹起包包,穿上雨鞋往雨林中進行呼應課程內容的實驗與觀察,這種立即性的對照學習成效頗巨。另外,CTFS-AA也延請到在各個領域研究成果優良,或經驗豐富的當地研究者教導我們熱帶雨林的相關知識,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一種對於生態研究的堅毅光芒:兩位說話語調溫柔的鳥類研究學者,從他們輕柔吹拂鳥羽觀看鳥兒肌色與羽毛狀況中,我看到他們對於空中精靈的疼惜;許多植物學者在永久樣區中,眼角一瞄,輕拍一棵大樹的樹幹便開始滔滔不絕的講述此物種的故事,我看到他們的關心與投入,換得對森林如同對家人般的熟識與親密;每位學者皆將他們長期以來的研究成果與經驗,無私的濃縮於短短的幾小時課程時間中,希望每位學員都能吸收到他們的數十年功力。往往各位講師上課時不但準備豐富精采的投影片,在野外課程時更是身體力行,帶領大家在雨林中揮汗穿梭奔走,但他們眼中的光采總在這時最為明亮,我想這就是對於生態最初始單純的熱愛與關心,才讓這些學者來到熱帶雨林進行研究,並傾盡所能想培養下一代的接繼人才,讓熱帶雨林的研究與保護能傳承下去。

    另外一個CTFS-AA課程的特色,即為會有來自東南亞地區的各國學員一同參與,此次課程共有十國的學生,斯里蘭卡、印度、泰國、菲律賓、美國、台灣、大陸、馬來西亞與沙巴,每位學員有不同的背景,不僅在專業知識上的領域不同,再文化與語言上的差異也很大,但是這麼多的不同,卻有很相盡的共通點:都關心森林、熱愛生態、努力求知。即使面對與自己原本所學不同的領域,學員們各各勤抄筆記、勇於發問,大家也會在學習上互相討論與幫助對方,大家英語能力雖然參差不齊,英語系國家較熟悉英語的學員,會幫忙將專有名詞解釋成好理解的意思,在這短短的一個月,雖然在那邊的學習設備不是最好的,但是有這些朋友相伴,讓我在學習精神與知識上都得到很好的啟發。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結束課程之後,彼此的情誼更濃,距離更近,平常關心的問候彼此的實驗進度,有時深談到未來計畫,給對方建議,更相約要一起在所學上努力,鼓勵每個人都能在往後的熱帶與林相關研討會上見面,這樣的珍貴情誼,是跨越距離,深深植入在大家心中的。

    另外,這次的課程也讓我審視自己的程度與國際的差距,台灣的英文會話與聽力算是程度頗低,在詢問其他國家學生後,除了英語系國家本身在生活中就處於英語環境外,非英語系國家如斯里蘭卡,雖然平時以母語溝通,但大學上課與寫報告與作業皆以英文進行,所以除了有口音外他們的英語程度不錯,所以提升本國學生的英文能力,我還是覺得由創造英語環境開始比較有效。另外,身為生態學生”,要能與他國學者分享與交流在相同領域的知識是很重要的,有時許多重要議題就是從不同地區的比較而發現的,所以我們生態學家不能儘記得中文的物種名,必須還是要以拉丁學名與英文俗名為主,所以特殊的英文專有名詞(turn)也須熟悉,這樣才能與外國學者交流。
     這次的機會讓我不單單只是到熱帶雨林如遊客般的走馬看花,而是在科學研究的系統下,深入了解科學研究與熱帶雨林的相關知識。它也深深影響到我的意志與理想,這樣的影響力與在這個課程所學到的研究精神與知識,已在我未來的人生中穩穩紮根。